成人高考2016年医学综合难点:中枢神经系统

  第七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为双重支配、相互作用、紧张性作用、相互协调、相互转化。一般来说,交感神经活动比较广泛,在应急状态时,例如剧烈的运动、窒息、缺氧、感染和大出血等,交感神经一肾上腺系统常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被发动起来,使心跳加快增强,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消化道的活动减弱、肾上腺分泌增加、代谢增强和血糖升高等,这一系列内脏活动的总效果是动员储备能量,提高机体的应急能力,应付内外环境的急骤变化,从而保证人体功能和环境相适应。与交感神经相比,副交感神经的活动范围较小。其在安静状态时活动增强,但作用比较局限,主要是促进机体调整恢复和消化吸收,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从而保证机体平静时生命活动的进行。综上所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在中枢神经调节下二者达到了相反相成的调节结果,从而使内脏活动的调节更迅速准确,并使其保持动态平衡,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1.两者对器官的作用往往相拮抗。

  2.对某些效应器官的作用是一致的。

  3.对效应器官有持久的紧张性作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有持续地向所支配器官发放低频的神经冲动,以维持这些器官一定程度活动的特点称为紧张性作用。

  4.外周作用与效应器功能状态有关。

  5.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生理意义:调动机体各器官系统的贮备,使机体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类反应称为应急反应。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生理意义:保护机体,促进机体恢复和消化吸收,积蓄能量,也有利于生殖。

  三、下丘脑的功能

  (一)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P0/AH区)存在温度敏感神经元,它们既能感受所在脑部的温度,也能对传人的温度信息进行整合。同时,PO/AH亦起着调定点的作用。当脑的温度超过或低于调定点时,即可通过调节散热和产热过程,使体温保持稳定。

  (二)调节摄食行为

  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用电刺激该区,可引起动物多食;而破坏该区,则动物拒食。在下丘脑的腹内侧核存在饱中枢,电刺激该区,动物拒食;而破环该区,动物食欲大增而逐渐肥胖。一般来说,摄食中枢与饱中枢之间具有相互抑制关系。

  (三)调节水平衡

  下丘脑外侧区存在着饮水中枢,或称渴中枢。下丘脑通过血管升压素的分泌和释放来控制排水的功能。

  (四)调节情绪变化和行为

  下丘脑与情绪反应密切相关。若在间脑以上水平切除大脑,仅保留下丘脑以下结构的动物,给予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假怒”,表现为甩尾、竖毛、扩瞳、张牙舞爪、呼吸加快和血压升高等现象。另外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存在防御反应区。

  (五)对垂体及其他内分泌功能调节

  下丘脑的一些神经元能分泌多种调节肽,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调节腺垂体的分泌功能。

  第八节 脑的高级功能、脑电活动和睡眠

  一、条件反射和两个信号系统

  (一)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概念: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称条件反射。如看到梅子引起唾液分泌、淡虎色变等。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多次的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其特点:后天的,有个体差异、反射弧多变,引起反的条件无限,反射中枢需在大脑皮层。

  (二)两个信号系统

  人类感受的信号有两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信号,如声音、光、气味等,称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现实的抽象信号,如语言、文字、他们不是具体的刺激信号,而是具体信号的各种属性特征的抽象概括。也可以说是第一信号的信号,称为第二信号。

  以第一信号建立的条件反射的功能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以第二信号建立的条件反射的功能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参加社会活动逐渐形成的功能活动。

  二、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及生理意义

  正常脑电图的波形按其频率和振幅的不同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α、β、θ和δ。通常频率慢的波其波幅较大,频率快的波则波幅较小。

  α波的频率为8~13次/s,在大脑皮层普遍存在,枕叶皮层最明显。正常成人在安静、清醒并闭日时可以出现。

  β波的频率为14~30次/s,在额叶部位最易引出。当人处于兴奋、觉醒时能观察到。

  θ波的频率为4~7次/s,振幅为100~15%V。在额叶部位最明显。当受试者困倦时可记录到θ波。幼儿时期,脑电图频率比成人慢,一般常出现θ波。θ波多见于精神病患者和癫痫病患者。

  δ波的频率0.5~3次/s,振幅为20~200μV。正常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几乎没有δ波,但在睡眠过程中可出现。δ波是大的、不规则的慢波。在婴儿时期,一般常见到δ波。儿童时期,当受试儿童处于困倦、不活跃或感到悲伤、愤怒时,容易记录到δ波。看来δ波可能与孩子的情绪行为有关。

  一般认为,脑电波由高振幅的慢波转化为低振幅的快波时表示兴奋过程增强,这是一种去同步化现象。当脑电波由低振幅快波转化为高振幅慢波时表现抑制过程的发展,这是一种同步化现象。

  三、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的概念及意义

  (一)慢波睡眠

  慢波睡眠的脑电图特征是呈现同步化的慢波。慢波睡眠时的一般表现为:各种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退,自主神经功能普遍下降,但胃液分泌和发汗功能增强,生长素分泌明显增多。故慢波睡眠有利于促进生长和恢复体力。

  (二)快波睡眠

  又称异相睡眠或快动眼睡眠。此睡眠时相的脑电图特征是呈现去同步化的快波。各种感觉和躯体运动功能进一步减退。此外,还可有间断性的阵发性表现,如出现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肢体抽动、心率变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表现。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