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人高考语文考试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二

  成人高考要来了,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提供“2017年成人高考语文考试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二”,以便考生们参考,希望可以帮到各位考生,更多资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的更新哦!

  2017年成人高考语文考试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二

  阅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

  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曰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第1题 翻译文中划横线字。

  爪:________

  离:________

  参考答案:爪:用指甲抓破。离:被破坏。

  第2题 “他植者”种树违天害理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为什么说“他植者”“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参考答案:“他植者”种树“违天害理”表现在:一是“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二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他植者”种树时“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实际上是对树木的一种伤害,因为过分担心而抓破树皮、摇动树根对树木的成活非常不利。

  第3题 联系本文主旨,“他植者”的种种行为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以“他植者”的错误行为,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督导百姓,政乱令烦,只能使人民更加困苦。

  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第4题 解释文中划横线加点字的含义。

  诟:_________

  尤:_________

  参考答案:诟:辱骂。尤:归罪,怪罪。

  第5题 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什么?用的是什么驳论方法和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谬论是“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驳论方法是驳斥论据。论证方法是类比论证。

  第6题 概括文中的论据,说明其属于什么论据。

  参考答案:这里运用了两个比喻论据:一是引绳而绝必有处,二是人之将死其脏腑必先受病。这两个论据都是日常事理论据。

  阅读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7题 解释文中划横线字的含义。

  检:________

  涂:________

  发:________

  罪:________

  参考答案:检:约束、制止。涂:通“途”,道路。发:开仓放粮。罪:归罪。

  第8题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实行王道首先要端正态度,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推卸责任.寻找客观原因。

  第9题 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

  参考答案:类比论证。“刺人而杀之”,很明显,责任在人。把杀人的责任推给兵器,是极其荒谬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那么,治国不善致人饿死,责任也在人,而不能把责任推给“岁”。喻体: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本体: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其比喻意义在于指出治国不善致使百姓饿死,责任在人,不能把责任推给年景不好。

  出国留学网成人高考频道提醒考生关注成人高考报名、成人高考招生、成人高考考试等信息:

  2017年成人高考资讯

  2017年成人高考招生信息

  2017年成人高考报名时间

  2017年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

  2017年成人高考考试时间

  2017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

  2017年成人高考试题及答案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2017年成人高考语文考试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成人高考语文考试怎么备考

成考语文备考

成人高考语文考什么内容

成考语文内容

成人考语文必背知识点

成考语文知识点

成人高考语文有什么复习的方法

成考语文复习方法

成人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成考语文古诗词

2020成人高考语文考试题型及分值分布

成人高考语文考试题型

2020成人高考《语文》备考指导

成人高考备考

2020成人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策略

成人高考语文作文备考

2020成人高考语文科目复习指导:语音

成人高考语文科目复习指导

2020成人高考:语文答题方面的实用技巧

2020成人高考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成人高考要来了,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提供“2017年成人高考语文考试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二”,以便考生们参考,希望可以帮到各位考生,更多资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的更新哦!

  2017年成人高考语文考试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二

  阅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

  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曰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第1题 翻译文中划横线字。

  爪:________

  离:________

  参考答案:爪:用指甲抓破。离:被破坏。

  第2题 “他植者”种树违天害理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为什么说“他植者”“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参考答案:“他植者”种树“违天害理”表现在:一是“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二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他植者”种树时“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实际上是对树木的一种伤害,因为过分担心而抓破树皮、摇动树根对树木的成活非常不利。

  第3题 联系本文主旨,“他植者”的种种行为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以“他植者”的错误行为,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督导百姓,政乱令烦,只能使人民更加困苦。

  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第4题 解释文中划横线加点字的含义。

  诟:_________

  尤:_________

  参考答案:诟:辱骂。尤:归罪,怪罪。

  第5题 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什么?用的是什么驳论方法和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谬论是“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驳论方法是驳斥论据。论证方法是类比论证。

  第6题 概括文中的论据,说明其属于什么论据。

  参考答案:这里运用了两个比喻论据:一是引绳而绝必有处,二是人之将死其脏腑必先受病。这两个论据都是日常事理论据。

  阅读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7题 解释文中划横线字的含义。

  检:________

  涂:________

  发:________

  罪:________

  参考答案:检:约束、制止。涂:通“途”,道路。发:开仓放粮。罪:归罪。

  第8题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实行王道首先要端正态度,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推卸责任.寻找客观原因。

  第9题 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

  参考答案:类比论证。“刺人而杀之”,很明显,责任在人。把杀人的责任推给兵器,是极其荒谬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那么,治国不善致人饿死,责任也在人,而不能把责任推给“岁”。喻体: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本体: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其比喻意义在于指出治国不善致使百姓饿死,责任在人,不能把责任推给年景不好。

  出国留学网成人高考频道提醒考生关注成人高考报名、成人高考招生、成人高考考试等信息:

  2017年成人高考资讯

  2017年成人高考招生信息

  2017年成人高考报名时间

  2017年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

  2017年成人高考考试时间

  2017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

  2017年成人高考试题及答案

一键复制全文